新报教育网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考试招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素质教育教育创新地方教育家长智库要闻资讯教育智囊滚动新闻最新政策 加入收藏夹
adtop01

2023海嘉学校毕业生:范德堡录取—心中的山记录着每刻时光

作者:苏秦    栏目:最新政策    来源:新报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03-13 16:17 阅读量:15889   会员投稿

文章来源:北京市海嘉双语学校

11.png

22.jpg

33.jpg

44.jpg

2022-2023届毕业生部分Offer示例

截至目前,所有收到录取结果的2023届海嘉毕业生拿到全球排名前50offer(US News&QS排名)的比例是100%。今年是海嘉录取「大满贯」的一年,囊括了美国新常春藤、英国G5、澳洲八大校、加拿大前三的录取。海嘉的申请理念是帮助每个孩子申请最合适的院校(Best Fit),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心仪并与之匹配的录取,正如海嘉的教育理念 ——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被重视,每个孩子都是闪亮的星。我们也想对孩子们说:大学不是终点,是另一个起点。

今天,我们想讲讲从小在海嘉长大的Edward的故事,他一路的成长经历,和很多海嘉学子一样,是对海嘉教育理念的践行。

当Edward收到康奈尔大学拒信那天,很沮丧,难过地哭了。但他很快调整好了自己,最后申请上了排名更靠前的有美国「南方哈佛」之称的范德堡大学。Edward妈妈说,她能看到儿子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难处和痛苦,但她也很欣慰,因为看到Edward从中成长了许多,这比结果重要。

成长,这个词被Edward和妈妈反复提及。面对申请过程的繁杂,他们想办法「把它变成开心的事并享受其中」;尽力把竞赛「变成有趣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试着把爵士乐队「变成创造的空间」;把IB课程里学到的「刻板印象」变成面对文化差异时的觉知....... Edward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成长机会,他觉得「只做能做到的事很无趣,想要不断挑战自我」。

疫情期间被困于泰国上学时,Edward最想念海嘉的是「对学生尝试新事物总保持开放态度」。在海嘉成长十年间,Edward珍惜每一寸尚可探索的土壤,如饥似渴地建立多一些再多一些的链接,用不断的交互、阅读、思考、探究、写作甚至受挫,来摸索自己的方向。他还不知最终会通往何处,却一直秉持着对可能性最大的尊重——尽其所能,并保持开放。

谜底是时间。

111.jpg

1

Edward痴迷于阅读,无论走到哪都带本书。11岁时,就连在妹妹出生那天,他都捧着本书给刚出生的妹妹读。Edward尤其喜欢俄国作品,七年级他和乌克兰室友一起参加了一个俄罗斯夏令营。那一年,他们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山谷里参观了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人与英国人作战的地方。亲临历史遗址的特别体验,让Edward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他开始搜罗相关书籍来读,并决定拾起托尔斯泰那本厚厚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一度让他手不释卷。

后来,Edward又读了许多俄国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他非常喜欢的作家。13岁时读《罪与罚》就读得津津有味。

当他回忆起这些时,我脑子里反复出现朱利安·赫胥黎的那句:「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坦白说,是因为有些惊诧,要知道《战争与和平》在战争的悲欢离合中写尽了痛苦中的觉醒;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更是将人性之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甚至戏称读他的作品「读一本揭一层皮」,因为在巨大的人性张力中,读者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的是辽阔大地上绵延不尽的深重苦难。而我眼前这个笑起来还带有几分稚气的男孩,在13岁尚未有过太多人生阅历时,就为这类严肃、深刻而沉重的「大部头」深深着迷,这种反差和张力让我好奇。

Edward告诉我,读这些书的时候,他只是对文学感兴趣,喜欢那种写作风格、方式和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就像他小时候读《哈利·波特》,只是被J.K.罗琳建构的极具想象力的世界所吸引。他说,故事本身的精彩是吸引他读下去的原因,那时还不够成熟,其实没有真正思考它所传达的主题。

444.jpg

从小随身离不开的是各种书

但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所有读过的作品,在阅读时生发过的共鸣和触动,都会一点点汇聚,悄然在内心留下痕迹。Edward说,他慢慢开始思索他所汲取的那些最终极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去感受这些精神财富与他的生命体验间的交互和映照。

3.jpg

2

因为疫情爆发,2020年Edward一家被困在了泰国。他不得不就地上学,当时去了曼谷一所老牌国际学校。那是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年级有七个班共一百四十多名学生,没那么多机会可以参加活动。那时的Edward总会不自觉把它和海嘉比,时常忍不住告诉别人他有多喜欢海嘉。他觉得海嘉对尝试新事物总保持开放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支持,所以可以探索很多学科,从那里出发寻找自己的兴趣。如果想和朋友们组建社团,只要有主动性有想法,就可以尝试。他想念海嘉。

后来在学校的协助下,Edward一家回到了中国。重新回到海嘉那天让Edward妈妈十分难忘。今年三月,当她在学校碰到欧阳校长时,还清楚地记得校长在2021年迎接他们回来那天也穿着同一件衣裳:「当时您紧紧抱住了我们,我家孩子拥有的温暖的心是从您那里学来的,您就是学校!」

在Edward妈妈眼里,海嘉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虚和温暖。她时常向别的家长「炫耀」海嘉的老师有多么优秀,告诉他们自己的两个孩子有多么热爱学校,都觉得「上学很幸福」。她说,韩国有句俗语说:别人的饼干更好吃,但她觉得别人的饼干只是大而已,自己的「饼干」还有馅儿,更好吃。

0.jpg

与同学们一起参与模拟联合国,世界学者杯等等多项校内外学术及社团活动、竞赛

这个「馅儿」,也正是Edward珍视海嘉的地方。这些年他积极参与了很多活动和比赛,但他最在意的是自己能否尽其所能做到最好。他把比赛当成一种自我成长的方法:「如果只做能做到的事,很无趣,重要的是挑战自我」。所以当他对比赛中的话题感兴趣时,还会继续做些个人研究,并把它们写出来,「有些东西虽没在比赛中用到,但用到了最后申请的文书中」。Edward说,在写申请文书时很容易想到「大学想要什么样的学生」,但他觉得人必须做他自己。也许,正是这种真诚的写作方式,让他从成千上万的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他表达的是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人为创造出的自己」。

7.jpg

拿到范德堡大学OFFER的快乐时刻

3

Edward有些腼腆,但聊起妹妹时,他无法掩盖的真挚笑容和松弛感扑面而来。哥哥与妹妹相隔十一岁,都在海嘉上学。

在Edward眼里,妹妹像小天使,很活泼,总能加入他和妈妈的聊天。听到那么小的她讲出那些「大人话」时,真的很有趣,他觉得有妹妹好幸福,每天拉着妹妹的手上学,给妹妹辅导功课,「为她没那么喜欢阅读而担心」,带着妹妹一起练小提琴,在妹妹腿疼时悉心照顾她,还会在冬天小河结冰时带妹妹去滑冰。

妹妹也爱哥哥,总想拉着哥哥一起玩耍,哪怕会「妨碍哥哥学习」。她知道哥哥圣诞节没收到礼物时,还专门画了一个相机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哥哥。Edward妈妈说,「很幸运妹妹还有哥哥在身边」。

面对压力,Edward有自己的排解方式。他三年级就来中国上学,作为小留学生,像所有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一样,他也会面临一些身份认同问题。有时,他觉得自己好像并不属于中国,但回到韩国也会对那里同龄人聊的东西感到陌生。但他选择跳出来看,试着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文化差异,也因此激发了他对人类学的兴趣。

Edward说,他真正感到孤独的时候,是进入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但无人一起谈论的时候。这时候,他会选择独自思考,或者把它写出来。疫情期间困于曼谷时,他写了篇关于双重身份的故事。在故事里,主人公一直认为自己不属于韩国,但在祖父母住的小城镇里,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链接,找到了归属感——他把自己的故事和愿望写成了短篇小说。

有担当,沉稳,在妹妹面前,Edward一直像家里的「大人」,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也有脆弱的时候。为了申请,他需要写超过六十篇大小作文,深夜文思不通时,他问妈妈可不可以陪他下楼散步,妈妈会在一旁给他灵感与鼓励,还特地搬到了一个有很多树的小区。

Edward的申请也不是一帆风顺,早升阶段,当他收到康奈尔大学的拒信那天,很沮丧,难过地哭了。但Edward很快调整好了自己,最后申请上了排名更靠前的范德堡大学。Edward妈妈说,她能看到儿子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难处和痛苦,但她也很欣慰,因为看到Edward从中成长了许多,这比结果重要。

今年秋天,Edward将前往美国开启人生第二段留学旅程,那将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生活。他说,「与妹妹分开是最难的,但互相给对方一个独立的成长空间或许也挺好的。」

6.jpg

与妹妹一起在海嘉共同成长

编者按:

越来越深入了解海嘉的孩子后,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不同:不论是性情、成长节奏还是选择的路径。我们也在思考,是否一种成长方式一定优于另一种?还没有答案。但我们确定的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发生的基础:去看见不同,尊重不同,也尊重每个孩子选择路径的不同。当他们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时,我们只是在他们成为自己的路上,竭尽所能提供支持与土壤。

只有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成长,我们的教育才算有意义。令我们开心的是,仅从今年录取情况来看,本届海嘉毕业生整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都说时间造就了玫瑰。有人粗略计算过,一个园丁至少需要1100年,才能完整地观察、体验和评价完他所拥有的所有植物。作家恰佩克说,园丁是为了未来而活,今年的玫瑰开了,我们会想,到了明年它会开得更好;这棵小松针再过个几十年,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了;五十年后,这片桦树林会长成什么样呢?永远想瞧一瞧。

我们也是,渴望看到小树苗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当下在海嘉的这段生命旅程中,我们是否给予了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我们是否提供了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如果我们做到了,无论他们于何时开花,于何处成材,甚至是否能在海嘉时就长大参天大树,便不是最紧要的了。我们更珍视的是,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曾经有海嘉这样一所学校给予过他们滋养;在整个教育的长河中,曾经有海嘉这样一所学校参与过这个时代的教育事业,传播过现代教育理想,也真挚贡献过绵薄之力

祝福Edward,愿他在范德堡大学继续体验探索的乐趣,也祝愿所有海嘉孩子都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但无论走多远,爱与幸福都是归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希望所有从海嘉走出去的孩子一生都能拥有它。

北京市海嘉双语学校出品

统筹:Ceci

采写:Cheryl

设计:Lu Lu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