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教育网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考试招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素质教育教育创新地方教育家长智库要闻资讯教育智囊滚动新闻最新政策 加入收藏夹
adtop01

重庆市南岸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人工智能教育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提

作者:沐瑶    栏目:考试招生    来源:新报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10-21 03:05 阅读量:10036   

重庆市南岸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人工智能教育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提

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是否坚持立德树人?是否落实五育并举?是否以人为核心和标准?是否有清晰的规划?是否发展人的思维?是否做到了传承与创新?是否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突破?

在20日上午江南小学举行的重庆市南岸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人工智能教育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教授一连串的思考让与会嘉宾、教师得到启示。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但我们仍要思考,在这种环境下,难道人就应该成为智能机器的‘附属品’吗?”

答案是否定的。

孙霄兵教授认为,教育要适应智能时代的变化,但绝不能将人工智能教育看成一种技术、手段、装置,而是应该着重发展人的思维,由单纯汲取知识向锻炼思维转变。

这究竟要怎么做?这就要回到研讨会的主题: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同时,探索学生全过程与全要素的智慧评价,从而保证人工智能教育不偏离最初的轨道与航向。

人不应该是机器的附属品

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多年的孙霄兵教授直言不讳,在曾经出访学习过的其他国家,看到了很多和中国目前教育方式不同的例子。

比如有的国家,他们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一种‘反基础’方式,并不是在打好学生知识基础之后再进行知识延伸,而是最开始便进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接受难度的升值,从而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我不是说需要照搬,而是建议在适合我国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思维与创新的训练之上。”

孙霄兵教授说,人工智能时代,多样化的智慧教学机器逐渐进入学校,但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教育。

“不是说有了智能机器就是智能教育,我们需要拓展师生的思维,而非在机器的固定操控下,让师生跟随着走,这是关键。”

那究竟人工智能和教育应该怎样融合?中国电子商会产业总顾问、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原副司长阮汝祥教授认为,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评价,同样也需要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阮汝祥教授说,要在提升信息素养、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校园、科学评价方式、促进交叉融合等方面加强思考。他同样认为,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结合,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值得各方深思和探讨。

智能教育应该存在正确的评价方式

孙霄兵教授和阮汝祥教授的一席话,让活动承办方江南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钟敏深有感触。

为了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江南小学历时两年探索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立德树人评价改革的“江南范式”和人工智能课程校本化的“江南实践”。

当天,钟敏着重介绍了学校以国际象棋、足球为代表的“一静一动”人工智能特色课程,项目学习、实践学习和智能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课程运行机制以及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课程评价标准体系,这些学校的特色教育都与两位教授的理念不谋而合。

让智慧教育与科学评价体系相结合,江南小学不是个例。

南岸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包茹华介绍,南岸区大力发展智慧教育,着力构建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的智慧教育发展体系。辖区内的中国智谷、全国物联网基地、全国车联网基地等数十个创新智慧平台以及丰富的高校、企业、科技资源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目前,南岸区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江南小学、珊瑚实验小学、重庆十一中等13所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未来五年,南岸教育还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优质均衡”两大关键词,以“智慧+”“绿色+”为核心,全力构建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助推南岸智慧教育再上新台阶。

当天,南岸区江南小学被授牌成立“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工作室”,同时联合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委会、重庆现代智慧教育研究院三方签署人工智能教育样板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

此外,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研究员朱启明,京东集团生态伙伴-晓羊教育智慧生态总监余良友,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郑惠琼,南岸区广福未来学校校长胡娜等领导专家也分别发言,阐释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刘云生在总结中指出,教育目标应向“生命自觉”聚焦,教育内容应向“人工智能”集结,教育样态应向“人机协同”转化,教育评价应向“育人尺度”深化,人工智能注定会一步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因此要走好每一步,构建最符合“人”发展利益的教育。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